心理健康素养十条
一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身心健康密切关联、相互影响。
二、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,可预防、缓解焦虑抑郁。
三、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,是负责任、有智慧的表现。
四、睡不好,别忽视,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。
五、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,需及早评估,积极治疗。
六、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,不滥用,不自行减停。
七、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,要多了解,多尊重,科学引导。
八、预防老年痴呆,要多运动,多用脑,多接触社会。
九、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不歧视,不排斥。
十、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,不逃避,不消极。
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标准,也是身体自我调整、恢复机能和精力、抵御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,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。俗话说,一夜好眠,胜过千元药。目前,中国居民的睡眠障碍和身心疾病日益突出。据调查,中国有超过4亿人存在睡眠问题,近60%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。长期睡眠障碍会改变身体的调节能力,导致大脑中代谢废物的堆积,增加患痴呆症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疾病的风险,并容易导致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.与睡眠有关的疾病有80多种。孩子有睡眠问题,这可能会导致记忆力下降、情绪烦躁和行为异常。青少年有睡眠问题,可能会影响反应时间、创造力和器官发育;孕妇有睡眠问题,会导致血压异常,影响食欲和胎儿发育;中老年人有睡眠问题,可能会导致器官老化加速,免疫力下降。心理咨询专家
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,中华医学会、中华医师协会特此向全国城乡居民提出:学会科学合理睡眠,保证身体健康!
一,我们需要充足的睡眠。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,中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小时,高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时,成年人每天睡眠7至8小时。
二,要规律作息。晚上睡觉,白天生活,往往是人们的生理需求。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,养成比较规律的工作、学习、娱乐和休息的习惯。每天坚持按时睡觉,不熬夜,有条件小睡20~30分钟,节假日也要注意规律睡眠。如果你不得不熬夜,试着补觉。心理咨询专家服务
三,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。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心理问题。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,掌握情绪管理、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节方法。白天进行适量的活动。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。听音乐和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您入睡。
四,及时求助。每个人都会经历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在出现睡眠问题时,如果自我调节不力,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并不代表他生病了,也不代表他的病很严重,而是一种负责任的、称职的表现。各位居民朋友们,睡眠质量决定生活质量,大家要注意自身睡眠,科学规律作息,保持良好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状态,共建共享健康中国!